赤壁档案史志网
欢迎访问赤壁档案史志网!

当前位置: > 每周经典

黄沙水库的廉洁故事

时间:2025-06-17 08:30 来源:未知

    1981年深秋,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黄沙水库工地上,一场关乎工程质量与廉洁底线的较量正在上演。当时的水利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在没有任何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依靠人工力量完成相当于搬走一座小山的工程量。这项工程不仅是技术上的考验,更是对工程管理人员职业操守的严峻检验。
    时任水利局管理干部的张海涛(退休前为赤壁市政协干部)临危受命,负责这项艰巨的溢洪道建设工程。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他坚持采用最科学的测量方法,使用经纬仪进行精密测绘,通过严谨的计算确保工程结算的公平公正。在那个技术条件有限的年代,这样的工作方式既体现了专业精神,更彰显了责任担当。
    然而,人性的考验往往比自然的挑战更为严峻。湖南邵东的包工头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先后两次向张海涛行贿,企图通过金钱手段获取超额工程款。面对诱惑,张海涛毫不动摇,不仅当场严词拒绝,还主动退还贿款,并郑重承诺一定会按照实际工程量进行公平结算。
当工程进入结算阶段时,未能如愿的包工头恼羞成怒,竟然煽动100多名民工到指挥部闹事。他们砸毁食堂用具,制造混乱场面。危急时刻,张海涛沉着应对,主动要求上级部门成立专门调查组进行复核。经过严格复测,结果证明张海涛的原始数据完全准确,误差率仅为0.12%,远低于行业允许的标准误差范围。
    这场风波最终以正义的胜利告终。公安机关依法对带头闹事的包工头采取了必要措施,维护了工程建设的正常秩序。更可贵的是,张海涛廉洁奉公的事迹通过《咸宁日报》的专题报道《金钱难买海涛心》广为传播,成为当地廉政建设的典范案例。时任市水利局领导张凌九和咸宁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刘思源共同撰写的《黄沙工地闹剧的幕后故事》,更是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四十余年光阴流转,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张海涛的故事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年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境界。在当今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廉洁典范更显珍贵。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是一面永远高扬的精神旗帜,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廉洁奉公的职业操守永远是最宝贵的品质。

赤壁档案史志网

版权所有:赤壁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赤壁网      鄂ICP备13000483号-1

单位地址:赤壁市赤马港砂子岭路东侧      电话:0715-5352097

电子信箱:cbsizhi@yahoo.com.cn      邮编:4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