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书是什么
志书源出《史记》、《汉书》,是史学典籍其中的一个部分。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修志工作。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企业志书,则是全面系统记述本企业建设、发展、生产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科技进步、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修志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组织记忆, 客观上有为事业树碑立传的效用。
高水平的志书,是不露主观色彩的碑传,是能经受历史检验的碑传。我们所做的正是这种整理和记载公司历史的工作。
修志的本质——是历史的文化过程。
这里的“文化”作动词,指经过文字记载来存史资治,由此可见修志的意义重大。它的功能可用“资治、教化、存史、交流”来概括。
一方面,为企业撰写留存珍贵文献史料,客观反映、记录企业建设历程,研究、分析、总结企业发展建设及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成败;
另一方面,传播交流企业最新情况、信息,架起企业内外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桥梁。
二、志书体裁
志书的体例在历朝修志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规范。志书的体裁一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同时还有序、凡例、索引等,各种体裁综合运用,以志为主。
1.述
主指概述,用于全志或各篇的精华概括提炼,俯瞰全志,勒其概况。
2.记
即大事记,用于记载公司在断限内对当时或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大事、要事、特事。采取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阶段词相结合的顺时记事方法。
3.志
即各专志(篇)。用于分门别类记述某项事业的沿革本末,一般以事为经的纪事本末体。
4.传
即志书人物部分 ,包括人物传、人物传略、人物录、人物简介及人物表等诸体。人物传用于记述在断限内去世并对本公司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5.图
分照片、图画、地图、结构示意图等。用于充实内容,独立或辅助说明事物性状特点。
6.表
分文字类目表和数字统计表等,用于丰富内容,补充及文字说明。
7.录
即附录。用于记载不便入志但需要保存的重要资料及其它内容。
8.索引
将志书的篇目或内容摘记编排,标注出处页码,方便查询。
以上体裁在志书中的排序是“总述、各篇、大事记、附录、索引。图表穿插于各篇中,其它体裁如“附记”等可随文附载。
三、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修志思路要明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好修志原则和方向,做到志书的主题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坚持改革开放主线;除此之外,我们编修公司志,还要修出公司的亮点和特点。把握好发展脉搏,主干分明,兼收并蓄,才能够真实反映公司发展成就、经验和教训。尤其在遇到歧见的时候,把握原则和方向更显重要。
二是要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去认识历史,用历史的眼光还原历史,而不是简单化地用今天的眼光去取代和评说历史。必须尊重历史的思想,在志书编修中十分重要。
我们修志, 首先是在为置业公司的事业树碑立传,这一点指导思想要明确,这也是客观事实。
历史进程会有曲折,不如实反映曲折的历史,一定是不真实的历史,起码是不完全的历史。一些已经产生过社会影响或有很多人知情的史实,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背景,如果在志书中无迹可循,事实上也是并不明智的。
涉及敏感问题,应该遵循史学规律,不宜简单规避。
四、志书编纂原则
1.以类系事,横排纵写(结构)
篇目设计以分类横排为主,按事物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进行记述。
2.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
反映出事物具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
3.述而不论,寓论于述
“当代修志,隔代修史”,史书可加评论,但志书不行,但不是说就完全不能表达观点了,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间接表达观点,如通过比较、统计、典例、选词等方法,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用事实说话。
4.逾时不记,越境不书
指不在修志的时间上下限内,不属于我们公司的事情,不用写,不用记。
5.通典不录
如属于全国性的会议、法规不用记。例如某年某月在某地召开了全国性的什么会议,或是出台了什么法规等,这样的事件我们没有必要去写,但可以换角度,从公司的角度来记述。如公司某某领导于某年某月参加了什么会议,公司于某年某月组织学习了某法规等。
6.生不立传与以事系人
五、志书编纂行文规则
(一)文字 文体 文风
1.文字
使用标准简化字书写,不得使用繁体字。不得使用已停用的简化字。如“蓝天”、“潦草”、“年龄”不得写成“兰天”、“了草”、“年令”。姓氏、题词和书法的手写字、引文、文物古迹等特殊行文例外。
2.文体
采用语体文、记述体。使用陈述句,不使用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杜绝使用口语、文言和文言白话夹杂。语法规范,逻辑严密。
3.文风
遵从志体,述而不作,引而不论。用词准确,文约事丰。修辞恰当,文风朴实,通俗流畅。
志书的文体:
1.区别于文艺作品
从选材上说,文艺作品允许虚构,它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故事和人物,利用形象化的手段来反映客观现实。而志书则是以真实为生命,绝对不欢迎有任何的虚假和虚构,甚至也不允许合理想象,它要求客观真实地记述事物。
从文字上说,文艺作品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地刻画与精彩地描绘,可以运用衬托、渲染、夸张、铺垫、悬念等多种表现手法,写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而志书则要求用准确、朴实、简洁、流畅的语言把事物记述清楚。
2.区别于理论著作
理论著作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专门著作及通俗科普读物等,属于议论文或论说文。所谓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般来说,议论文都有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论点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或阐明的主张,要求清楚鲜明,不能含糊其词,遮遮掩掩;而志书必须靠史料说话,“述而不论,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不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
3.区别于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开头一般交代总结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正文是具体介绍成绩和经验(或问题、教训)以及这些成绩和经验取得的原因、做法和体会,探索和引出事物的规律性;
结尾部分,有的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有的是指出工作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等;
志书虽然也要体现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但它不象工作总结那样一二三四的开列出来,而是把它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同时,志书也绝不采用工作总结的格式,而是采取横断面的铺写方法,分门别类、由远及近,一一道来。更不用“在某某正确领导下”、“遵照某某的指示精神”等套话。
4.区别于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访问记、座谈纪要等多种形式,新闻报道要靠事实说话,讲究真实,不能虚构,这点与志书是相同的,但它允许描写,允许议论,可以插叙,可以倒叙,尤其是人物通讯,甚至可以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刻画,而这些在志书中都是不允许的。
(二)篇目 标题
1.命名
篇、章、目、子目等标题均以事名题,开宗明义,不加修饰。示例:“行政区划”、“建置沿革”。
2.序号
篇、章用中文数字,目用阿拉伯数字,目以下一般不冠序号。
3.层次
层次区分不得使用“一是…二是…三是…”。以标题的字体(如黑体、楷体)区分层次。
示例:
“一、
1.
(黑体字、正楷字)”
如确有必要,可于“一”下增设“(一)“的层次或于 “1”下增设“(1)”的层次。
示例:
“一、
(一)
1.
(1)
(黑体字、正楷字)”
(三)称谓
1.行文采用第三人称。不称“我公司”、“我厂”,必要时用“武汉神龙置业有限公司”或“公司。
2.人名一般不冠“同志”、“先生”、“女士”等类称号。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首次出现时,原则上在姓名前冠职务。
3.厂名、历史名称沿用当时名称,必要时括注志书下限时的名称。
4.涉外的国名、地名、人名、机构、报刊名称等以新华社译名或社会公认名为准。
5.设备、车型、配件等名称使用标准学名
6.各种机构、文件、会议著述等名称尽量使用全称,名称过长时,可在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括注简称。简称应概念准确,不引起歧义。
7.新出现的名词按约定俗成格式书写。示例:“windows98”、“98抗洪”、“匪警110”。
(四)数字 计量
1.数字
(1)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主,主管或专业部门的统计数据为辅助,如出现不一致的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为准。
(2)汉字数字的使用:
①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示例:“一天”、“星期三”、“七上八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九五计划”、“一切”、“第一书记”、“名列第一。
②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隔开。如“十六七吨”不能写成“十六、七吨”。
(3)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①表示数量。在书写时,千以下数值直接书写,万以上精确数值,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全部写出,节与节之间空一个字节, 示例:“共计53 312人”。数值过大,尾数多零的整数数值,可以“万”、“亿”为单位书写,示例“234 000 000”,可写成“2.34亿”,但不得写成“2亿3千四百万”。
②含计量单位,或表示小数、倍数、分数、比值等数字。示例:“2.5倍”、”3倍”、“16%”、“3/4”、“3:2”。
③表格中的数值,年龄、体重、身高等具有统计含义的数字。示例:“35岁”、“79kg“、”178cm“。
④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惯用序号等数字。示例:”中办发[1998]08号文件“。
⑤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注释中的数字(古籍与所据版本一致)。示例:”中华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六月初版,第583页“。
⑥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每个数字占一个字节,数值不能断开移行。表示数值范围时,以波浪式连接号”~“连接。示例:150~200元、200~300km、1980年~1999年。
2.计量
(1)一律采用中华民人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贯用的市制、英制计量单位一律废止。
(2)行文中的计量单位使用国际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如行文中“平方米”、“千克”、“米”,应用“m2”、“kg”、“m”表述。
(五) 引文 标点符号
1.引文
(1)引文:尽量引用原著。转引大意不加引号,引用原文加引号,并在页下注明出处。第一层引文用双引号,如果引方本身含有引文,则所含引文用单引号标注。引文出处含作者、译者、书名(包括原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期刊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代、卷次、页码等要素。无法注明原引文出处的,注明转引出处。
(2)引文严格忠于原文。如有删节,用“……”替代删除的原文。
(3)同一条引文多次出现,只在第一次注明出处,第二次以后在引文后括注“(同前)”。
2.标点符号
(1)逗号、顿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汉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中间不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汉字的位置。在书写和印刷时,后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2)凡用汉字“一二三……”表述的序数,数字后用顿号“、”;
凡用“(一)(二)(三)……”或“⑴⑵⑶……”以及“①②③……”表述的序数,括号或圆圈之后不加任何标点;
凡用阿拉伯数字”123 ……”表述的序数,数字后右下用附点“.”;
凡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表述的序数,序数词后一律用“,”。
示例:“一、”、“(一)”、“1.”、“⑴”、“①”、“第一,”、“首先,”。
(3)凡先总述,后分述,总述完毕后用句号。示例:“2000年,本镇人员3万人。其中,男性1.8万人,女性1.2万人。”
(六)时间
1.采用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分、秒,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示例:“20世纪90年代”、“2000年”、“12时12分35秒”。年份书写全称,省略“公元”二字。示例“公元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写作“1988年8月8日”,不写作“88年8月8日”。
2.尽可能用具体时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不写“上个世纪”、“去年”、“今天”。
3.以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特定意义的词组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视事件知名度大小,确定是否加引号。示例:“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一二·一0’案件”。
4.年代起止用“~”表示范围,示例:“1980年~2000年”、“19世纪~20世纪”。
六、志书资料收集
1.文字资料
(1)档案资料。档案资料包括党委、公司的各项命令、通知、公告、批文、统计报表、会议记录、任免名单、法规、制度、工作细则、计划、总结以及其他各种文字记录资料。档案资料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它不仅史料丰富,可靠性较高,搜集起来容易,而且还能为搜集其他资料提供线索。
(2)图书资料。几乎所有具备公司史料价值的图书都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公司出版或公司组稿出版的有关书籍、专著、文献汇编等,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方面史料,可供我们参考取用。
(3)报刊资料。在志书断限内报纸、刊物上有关公司情况的文章、报道,从中认真加以分析,可以获得大量有用资料。
(4)私人著述。包括当事人的笔记、诗文、日记、信函、会议录、调查记录等,这类资料不论公开与否,往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补档案、报刊资料之不足。
2.实物资料
与公司重大历史进程有关的遗址、遗迹、各种文物、实物等,在志书中使用实物资料(一般经过翻拍),可增加志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影像资料
利用科技手段制作,记录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物活动等内容的录影带、影碟、磁盘、照片等。影像资料一般都更接近历史的原貌,使用影像资料可使志书内容生动、可靠和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使志书增强可读性。
4.口碑资料
因种种原因,未见文字记载,或有记载而不能反映历史真实面貌,需找当事人或知情人座谈、书面调查,由当事人、知情人提供亲知、亲历、亲闻的资料。这部分资料具有见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资料收集方法及要求
大事记收集要求。特别重大的事必记;重要变革必记(更名、改制);不平常事必记;有重要意义的事必记(如留人措施、机构重组);为后人有教育意义必记;为后人引以为戒的事必记(如安全事故等)
重点资料。包括历年总结,历次规划,历位领导重要讲话,历年各类指标如经济技术指标,机构体制演变如部门整合,规章制度,各类管理与管理创新,改革发展中的大事,取得荣誉、教训、经验交流等。
2.资料的鉴别和整理
资料的鉴别。资料的鉴别工作,就是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地分析资料,确定其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应着重把握:
(1)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为背景,把握资料的年代、内容是否符合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是否有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悖之处。
(2)以公司正式公布的统计资料为准,把握资料中各类数据的准确度,要十分注重各类统计数字中的逻辑关系。
(3)按志书篇目和资料提纲要求,把握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尤其是重点资料有无缺漏,以便及时补充。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正、负两方面的资料的评鉴,尤其是对负面的资料,要从资料的背景源流、社会影响及给今人、后人的教育启迪等方面综合考虑。
资料的搜集、整理、鉴别,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要边搜集、边整理、边鉴别,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错必纠,有漏即补,有疑则考,以确保入志资料的质量。
资料的整理。整理资料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分类:
(1)按资料产生的年代为标准的时间分类法。大事记、人物传记的资料都可采用此方法整理。
(2)按资料的内容分为若干问题,按志书拟定的篇目归类取用。
(3)将某一个事件或某一种活动的起源、经过、结果等内容有序地汇集在一起的纪事本末分类法。
(4)按照资料的载体形式、性质、内容分类的资料形式分类法。
资料分类登记后,即可汇编成册,制成资料汇编,向各界征求意见,不断修改补充,深化资料内容,为下一步志书编撰打下基础。
七、怎样开展编纂工作
拟定篇目大纲
首先,理清楚本部门在这八年里的机构沿革,即组织机构发生过哪些变化?变化的时间,变化的内容。理清机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理清部门职责范围、工作内容的变化以及领导人、职工人数及构成情况的变更。
其次,列出本部门八年来所开展的重要工作(根据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分门别类,如:管理方面,质量控制方面,降成本方面等等),列出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过程、工作起始和完成的日期、工作业绩和成效。其中,哪些工作的推进,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即创新的)战略思维、管理方法、技术措施甚至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水平。
当然,出于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历史的原则,如果部门在八年里发生过较大的事件、事故、工作失误(挫折),或者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以后被认定为错误的事情,也要记录下来。
开展了以上两项工作,等于开列了一张需收集、查询的资料清单,同时也就知道了哪些资料是必不可少的重点资料,这样收集资料就变得有的放矢了。
搜集资料长编成稿
资料搜集的一般方法,不外乎调查座谈、查档案、理线索、访问知情人等等。编修人员要注意的是事先应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查档先查目录列出要点;注意抓关键点或有特色的线索;访谈要有提纲,最好能抛砖引玉;一些资料需要印证,有歧见时还需要取得不同来源的资料比对分析,等等。
收集查找完所需资料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核对,可以验证原先记叙的事情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完善全面,有必要则进行修改调整。或者通过反复核对,证明资料有缺漏甚至不对题,则进行资料的再收集或补充。
以上三方面的工作磨合到比较满意的时候,你就可以按规定的章节起草部门志书的长编初稿了。
八、修志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技术层面导致影响志稿质量的四种情况
一是史料搜集不到位, 一味依靠妙笔生花做文章。前面已经分析过,这正是修志的大忌。
第二种情况恰恰相反,找一堆历史文件,简单的资料堆积与合成。年鉴因为有资料性还可以这样对付,修志就不能忘了这个“修”字。
三是习惯性地运用工作总结式写法,结果完成的志稿更象“单位简介”。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志稿与“单位简介”二者有什么不同? “单位简介”只需要写出“是什么”,而志稿还应该写出“经历过什么”,而且这种经历还应该有意义或者有特点、有存史资治的价值。
四是写实多多却淡化了写史。近年的情况清楚写得很细,总纂时用不上,还要大段删削;最需要的史料史实却很缺少。
这也是最容易出现、而且很使人头痛的问题。严格说这种情况应该是工作还没有到位,如果没有时间去补课,有可能漏掉史实,留下遗憾。
除以上几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外,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不符合志书特点的行文和记述方式。
1.志稿中运用最多的是纪事本末体,有时也采用编年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涉及的主要人物或单位等要素要齐备。
2.切忌几种记述方式:一是记流水账,分不清事物的发展阶段,看不到事物主次;好的志稿要有起伏转折,能反映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二是教科书式的方式,对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东西作细致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志书并不重要。三是理论文章式,在记述具体事物和事件时,还要习惯性的先讲一通重要性、可行性等,画蛇添足。
3.此外还要注意严格用第三人称;不用或尽量少用口语、形容词、评价词、假设词、模糊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