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档案馆
欢迎访问赤壁档案史志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史志工作

蒲圻纺织总厂的改革与嬗变

时间:2019-12-03 16:26 来源:未知

题记:
      在距赤壁市城南约8公里的荆泉山旁,有一处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人间仙境。那里镶嵌着一座美丽多姿,别具匠心的大型纺织城。她,就是湖北蒲圻纺织总厂(简称蒲纺总厂)。其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120万平方米,职工总人数15456人。京广高速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与厂区纵贯相连。她集纺织、丝织、针织、印染、服装、热电、运输、贸易、供销、教育、卫生等于一体,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运营的10里纺织城。此外,蒲纺总厂还拥有8个控股及全资专业主体生产企业和7个辅体经营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纺织联合企业。
      蒲纺总厂的发展历史与改革嬗变,大体可分为:开创基业、初具昌荣、光耀荆楚、华丽嬗变、浴火重生等五个阶段。
      一、从无到有,崇山峻岭里开创基业(1969—1975)
      1969年,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为了赢得未来战争谋篇布局的构思,内地要建立三线军工企业
(“三线”,是按战略地位把全国地域划分为前线、中间和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该区域离海岸线最近点也在700公里以上,)。同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党委为改善部队装备,决定在湘鄂交界的蒲圻县陆水河畔荆泉山旁,兴建一座大型的纺织联合企业。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第二筹建处,下设6个大队:一大队纺织厂;二大队人造毛皮厂(后停建);三大队丝绸厂;四大队针织厂;五大队印染厂;六大队为水、电、汽工程。生产方向是涤纶、精编布、锦纶织绸、晴纶人造毛皮等军需物资。
      1970年6月,来自北京、上海、陕西、河南、东北、武汉等地的军工企业骨干人员和部份大学毕业生、知识青年以及周边县市的复退转军人等组成万名三线“军工”,先后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荆泉山。他们食宿在工棚,奋战在荒山。在军代表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劈山放炮,搬石挑砖,修路架桥,盖房建厂,在崇山竣岭的山沟里,谱写了一曲军民协同齐奋战,众志成城建基业的壮丽凯歌。

      谈到蒲纺诞生的前后背景,时任蒲纺针织二厂党委书记厂长兼总工程师戴炎章回忆到:
我今年84周岁,1935年出生,1967年从山西太原来到蒲圻,原工作单位是化学工业部第二设计院也叫化学工业部中南化工厂筹备处,当时准备在这里建一个化工厂。主要生产为军工服务的橡胶,用于飞机和其它军事方面。
      当年毛主席讲“备战备荒为人民”,而三线建设要靠山近水扎大营,这里有荆泉山、陆水湖。由于我们要搞一个大化工企业,是大型的国企,(人员)来源主要是从几个方面来:一个是太原,一个是兰州的化工部所属第五设计院。 从1967年就开始(筹备),当时准备用长岭炼油厂的原材料,(长岭炼油厂)离这里68公里。化工总厂当时就叫解放军2348工程指挥部。后来因为这个厂(长岭炼油厂)把这个原料都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中南化工厂就变成无米之炊。所以就下马了。但是地盘原来我们已经选了,而且修了一些个公路,搞了简单的三通一平。综合起来看,这个地方蛮好,舍不得放弃,就把这个地方给留下。由于2348是周恩来总理批准的,要重新搞项目,还要重新报中央,手续挺繁琐,后来跟郧西的2348(合作),他们生产化学纤维(原材料),生产出来以后还要进行纺织,才能装备解放军。他们是第一处,全名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我们是第二处,二三四八工程筹建处。后来把长岭的炼油厂也收编了,叫第三处。我们在这里已经生活52年依然没有多少人会讲蒲圻话。我是不但不会讲,而且听不懂。这个厂初建时,人员来自是全国各地,后来蒲圻的同志大量的进了我们厂,跟我们也不说蒲圻话,所以这里就像一个移民小城镇一样,就像深圳外地的人多了,就成了一个移民城市!
      谈到蒲纺一步一步发展的过程,原蒲纺总厂技校校长、湖北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张聚珍从自己负责的教育方面回忆到:
       我1942年出生,今年77岁,在家乡山西太原只呆了20年,在这里呆了50多年,这是我第二故乡。1966年从太原师范专科毕业留校当老师,1967年随我爱人到这里的,是第一批22个人来之一。蒲纺还没有转到地方的时候,解放军的领导让我们开始筹备学校。查档案,一看我是师范毕业的,就搞教育吧。当时筹备办学的共15人,一个校长,一个副校长,还有几个管理员,地址就在向阳坡的北边。1971年学校成立,这个厂职工都是举家搬迁,所以学生也就增加(得挺快),但是总数也不多,属于复式教学。搞了5个班,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一间房子,中间隔开,里面老师住,外面就是教室,木板一钉就是黑板,学生自己带板凳坐,就这样办起了学校。不到半年,我们把教室的地给平整了,又盖了一个草棚房。1971年秋季,搞了开学典礼,秋季招了101个学生,十几个老师,又在原有学校上加盖了三层楼作为新学校,增加有中学(教学内容)。到1976年,发展成高中、初中、完全中学,当时一共是10年级,成为了一个综合学校。
      当时小学发展快,从开始的向阳小学,然后增加了一个胜利小学,针织一厂办了个红旗小学,一大队办了东风小学,慢慢的各自都分片地成立学校(小学),而中学、高中一直在桃花坪。蒲纺普通教育,就是这么个发展过程。我在综合学校里面当了34年教导主任,先后兼任二小校长、二中校长。后来总厂在桃花坪办技校,就一直在技校担任校长至退休。当时工厂成立了教育科,为提高工人技术,技校就应运而生。从开始、中专、电大,再到培养大学生,发展成为全方位的普教,有中专班、技校班、教育培训班,都是为工厂培训工人,给机关培养中低高等管理人才。最初是7到11个班,有700多人。随着蒲纺的不断发展,学校不断增多,可以说蒲纺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兴旺密切相关的。普通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为职工解除了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技校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谈到蒲纺创业初始阶段的艰辛,原蒲纺集团纪委书记、总工程师刘英茹回忆到:
我是大连轻工学院纺织系,毕业以后在北京纺织局,后来建设2348,就把我被抽调到这里。当时要我们到郧西的第一处报到,看我是学纺织的就调到二处来。刚来时在生产技术组担任生产准备组长,主要工作是是给大家搞服务,每月去领粮票、发粮票,以及劳保用品等。蒲纺设计会审时,负责整个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北京市时,他们(筹备处)就问我想不想当兵。我回答当然想了,那个年代的人都有军人梦。后来就到这里来了,说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算是从毛主席身边响应毛主席的三线建设号召到这里来。当时都要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拼命干,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们机关干部和生产组的通知一起搞夜战,就是挑土、挑石头。大家都一起干,晚上扛水泥什么的,像我这种体格都是扛两包水泥,不过距离很近。也搞不清楚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干劲。后来我这脚就受伤了,离开了生产准备组,去做培训工作,就是带学员搞技术培训。培训完以后就到纺织厂去了,在车间都是轮班工作。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车间书记、技术处长、总公司的纪委书记,最后在2000年在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职务上退休。
      二、军民共用,艰苦奋斗中初具昌荣(1975—1983)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一座亚州一流的大型纺织企业,亭亭玉立地矗立在陆水河畔的崇山峻岭之中。
      当时,蒲纺总厂的产品呈现多元化,不仅生产军需物品,同时也生产民用产品。197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将蒲圻纺织总厂正式移交湖北省,定名为湖北蒲圻纺织总厂,为省轻工业局直属企业(企业行政级别不变,为地师级),企业生产方向改为军需民用,以民为主。此刻,蒲纺总厂这只纺织企业的航空母舰,正扬帆启航,朝着黎明的曙光乘风破浪。
      谈到蒲纺从草创到逐步走向辉煌,原蒲纺集团纪委书记、总工程师刘英茹回忆到:

蒲纺建厂开始就是为部队服务。所以大家内心非常自豪,干劲冲天,。刚开始时,我们的产品是不符合要求的,质量不合格。通过职工的艰苦奋斗吧,终于达到了总后的要求,中间历程也是很曲折艰辛。从那开始,蒲纺进入辉煌时期,产品在总后(解放军总后勤部)评比当中,每年都是第一名,(各个部队)都要蒲纺服装厂、蒲纺印染厂的产品。
      蒲纺的辉煌有计划经济的原因,也和我们艰苦奋斗的部队作风密切相关。例如蒲纺的棉纱,特别是针织用纱-翠青纱是出口免检产品。当时我们生产的纱和天龙公司合作卖到香港市场,有用户寻迹到上海找我们,最后找到这个山沟沟里,产品质量非常好,酒香不怕巷子深。
      其实,翠青纱开始生产时是不合格的,不符合天龙公司的要求。前后花了一年时间,我们一个钉子一个钉子来检查。终于一个一个解决了问题。我当时是车间主任,黑天白天都在车间里边,累得晕倒在车间里边,醒来继续跟大家一起攻关。最后用我们蒲纺的棉纱(蒸汽纱)替代了南朝鲜的霸王纱,享誉国内外。84年天龙公司就是用蒲纺生产的纱,织成天鹅绒,得到了国家的优质产品称号。另外,84年获得两个部优(部级优质产品),一共有三百多个品种获奖,各类省优(省级优质产品)、部优产品出口为国家创造大量的外汇。经济效益也好,一年的利税加起来有将近一个亿(9000多万),成了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在全国500强企业中排在262位,连续五年成为国家大型企业。还获得省商务厅的免检产品,直接享受进出口权。在评优产品时,当时纺织部杜一舟及省里很多领导都有给我们题词,参加我们的评比会,对我们的产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当时是蒲纺最辉煌时期,一部分军工产品、时销品,远销到国内外(国外主要以东南亚为主),受到客户的广泛赞誉,包括北京天安门广场飘扬的国旗用的国旗绸也是针织厂生产的。
      职工福利上,过年过节,厂里边都会有一些物资发放。在物质紧缺时代,肉难买,都是从外地采购肉、鱼、蛋等当时比较奢侈的生活物质,供应蒲纺的职工,职工满意度优越感都很强。
      律湘娥(挡车女工,曾是省人大代表)口述:
      我是原三陆公司布机车间甲轮班一名挡车工,现已退休。1980年12月31号来到蒲纺的。当时蒲纺已经都初见规模了,开始在纺织厂布机车间实习。当时看到蒲纺厂区,心里觉到很自豪。
      刚进车间主要跟师傅学习,由于性格就是比较好强,就是在学习期间刻苦努力,不久就独立顶位了。当时我们厂主要是生产军工产品,我负责生产是咔叽布。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产品就像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当时我觉得,作为一个蒲纺人,能够生产军需产品,把产品送到我们子弟兵做成服装,心里很自豪,是蒲纺养育了我,造就了我。不辜负国家的希望,贡献自己的青春,好好工作,不浪费自己的青春。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后来出席省人大代表,都是是组织上的信任,同志们的支持。
      三、乘胜前进,披荆斩棘中光耀荆楚(1983—1995)
      历史链接:

      (一)经济效益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蒲纺总厂是全省认定的52家“巨人工程”企业之一。企业效益好,贡献大,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累计上缴利税9亿元,是建厂时国家投资9000万的10倍。出口创汇1000美元,企业连续5年跻身全国500强,1992年被国家定为大型一档企业。在全军每年的军品服饰评比中,蒲纺军工产品都名列前茅,成为总后勤部当时的定点服装生产厂家。
该厂生产的7大类,2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中有12个产品获部优;16个产品获省优。其中:精梳针织用纱获省商务局免检产品,享有直接的进出口权。
      (二)人才辈出。
      蒲纺总厂不仅出产品,出效益,还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其先后从蒲纺总厂走出去的省军级干部2人,省厅级干部4人,全国劳模2人,省级党代表、劳模18人。特别是全国纺织操作大赛一等奖和五一劳模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张艺霞,在操作规程创新上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4月20—22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纺织部、劳动部等十多位部级领导和全国各省、市代表140余人汇聚蒲纺,推广张艺霞所创造的“四三四”操作法。这是纺织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推广“郝建秀操作法”以来,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示范“张艺霞操作法”,给蒲纺总厂极大的鼓舞和荣耀。湖北新闻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鄂南山区的十里纺城》纪录片,把蒲纺总厂这颗鄂南山区闪耀的明珠,推向了全省、全国……
      蒲纺总厂创办了《蒲纺报》,建有电视台,有闭路电视网络;组织起各种笔会、诗会,还涌现了像饶庆年等一批乡土诗人;蒲纺有自己的文工团,其专业水准可与武钢、二汽企业的文艺媲美。1986年,蒲纺首支时装模特表演队在武汉民众乐园惊艳亮相,轰动武汉三镇。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曾在蒲纺中心体育场举行,职工的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电影院,灯光球场,游泳池,歌舞厅等,动人的乐曲和曼妙的舞姿衬托出纺城夜空别有的韵味。在蒲纺这个辟静、秀美的小山沟里,真像是上帝恩赐的一座不夜城,让蒲纺人在这里劳动、繁衍、奋进、追梦。(引自:《咸宁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咸宁地方志(1965-2005)》)
      谈到辉煌时期,蒲纺曾作为全国纺织企业的标杆和标准,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纺织女工操作能手张艺霞回忆到:
我是原蒲纺纺织厂的纺织女工, 1979年12月进厂,当时是布机车间挡车工。经历过三班倒和四班倒。在鼎盛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交税大户,只要提起蒲圻纺织厂都是肃然起敬的。我父母都是老师,当时是可以接班当老师,后来招工的人就看中了我这双手,就说这是搞纺织的手,比较尖,就给我做工作,让我过来,还要经过文化考试,我文化成绩考得蛮好,就进厂了。开始是到五车间,最辛苦的车间。当时想,到纺织厂来肯定是要织布,实际是到最辛苦的挡车车间, 每天都要忍受90分贝到100分贝(的噪音),挡车一线里面干了十几年挡车。期间创造了万米无次品,纺织总公司开展技术比武,纱卡断打成结一分钟我的最高纪录是43个,叫“四三四”操作法,经常代表湖北省到外出比赛。开始在石家庄参加了首届全国纺织技能大赛。后来又在厂里支持下,到北京参加比赛,拿了全国第二名,回来以后厂里派人到飞机场去接我,工人、学生搞成一个欢迎团,当时非常非常感动,觉得我一个纺织女工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回来后,省里面以我的名字命名了“艺霞小组”,在我们组里面带有十几个徒弟。92年到94年这期间,还把我送到湖北大学劳模班进行学习, 95年的时候就推广这个“434”操作法嘛,团中央也到这里来,召开现场会。工作期间为厂里面争得了一些荣誉,厂也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全国人大代表、个五一劳动奖章。还参加了到韩国去进行技能交流。
企业改制后,都是怀着一个感激之心在社区做群众工作,对蒲纺有一份真挚的感情。说老实话,这多年,我不后悔,前前后后很多人都调走了,当时我也有机会调回家乡,还是很热爱蒲纺这个地方一直不愿离开。现在退休了,还是很热爱蒲纺这个地方,不舍得离开。时刻关注折蒲纺,蒲纺现在改革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我们每一个普通蒲纺人的心。
      四、玉汝于成,国企改革的艰难困苦(1996—2005)
      历史链接:

      蒲纺总厂由于一直经营“围墙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之多年来技术装备老化,且负债逐年加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蒲纺不断推进改革,探索发展新模式。于是,改制、重组、减员、增效的改革举措在该厂全面铺开。
      1997年7月,蒲纺总厂改革为“湖北蒲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几个分厂分别冠以“三陆实业有限公司”。牌子变了,人员重组了,但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沿袭原来的一套,虽几经拼搏终未能走出困境。至2003年末,企业资产总额为8.02亿元,负债总额为8.82亿元 ,收不抵支,资不 抵债,全面停产,全员下岗。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湖北省政府的四任领导都把蒲纺总厂作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联系点。蒲纺的创业与发展是全厂15000多职工辛勤劳动的成果。企业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骚乱事件。(出自《咸宁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
      谈到蒲纺改制阵痛期,下岗职工当时的处境和心酸,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纺织厂女工邓秋红回忆到:
      我1968年出生, 1985年招工进蒲纺,一直到2004年厂里改制。2004年,厂里突然要改制关门,然后就没有工作了。当时心情很复杂,工友们都把自己的工作服、围腰、帽子全部都拿回家。但我没拿,还是放在车间的柜子里面,总考虑到可能还要来上班,不死心,觉得我们厂不会倒闭不会垮,抱着这样心情离开了蒲纺,感觉很迷茫。
      今后的生活、工作怎么办?小孩子要读书,又不能离开家庭,就只能在家先呆着,下岗在家待业一年。当时我还是咸宁市人大代表、湖北省党代表、湖北省劳动模范。过了一年,咸宁市开人大会时,和张斌副市长一起去咸宁开会,会后他问我在做什么。我汇报了自己的情况。当时他正好也调到我们蒲纺工作,就找了我们园区领导,安排我在蒲纺公司留守工作。留守工作期间,听了很多员工的抱怨,诸如工作没有了、小孩子也要读书之类。我们一一上门做调解工作,部分职工将我们拒之门外,不让我进门。但还是要耐心细致地跟他们解释,企业改制是改革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没有办法。
      通过我们工作后,部分员工就出外务工,夫妻长期分居两地,老人照顾不了,小孩成了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也都管不了,造成了很多家庭的不稳定,有很大一部分人因此离婚。
      现在经过十几年的磨合和在外打拼,一些职工也逐渐接受现实,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很多都在在外面的企业里成了骨干,有当厂长、当经理的,都还不错,算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定位。 
      谈到当时蒲纺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时。时任针织一厂厂长雷敬元回忆到:
      我是1984年10月份从武汉铁路局调到蒲纺总厂,在企管办计划科工作。1998年底担任针织一厂厂长,直至2003年企业改制。
      2004年4月,蒲纺开始改制,下放赤壁市实行属地管理。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担任蒲纺工业园管委会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2014年6月至今,担任蒲纺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蒲纺诞生于特殊时代,计划经济时期快速成长,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与磨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诸多先天不足。在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蒲纺凭借亚洲第一流的技术装备和职工的聪明才智辉煌过,但是时过境迁,大型国有企业原有的弊端凸现出来,资金负债包袱沉重,人员过多,机制不活,像一个被束缚的巨人,在市场竞争的风雨中蹒跚而行。
      进入二十一世纪,蒲纺陷入全面亏损,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集团公司内很多企业经营难以为继。2003年,湖北省政府酝酿对蒲纺进行破产改制时。消息传出,对蒲纺职工就像一个天方夜谭,根本不敢相信。蒲纺职工不同于一般城镇国企职工,他们当时响应国家号召,拖家带口从大城市来到荒野的山沟,亲手建起的工厂就像自己带大的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是局外人理解不了的。
       2003年5月30日,当听说省政府领导在赤壁龙泉宾馆召集咸宁市、赤壁市和蒲纺的领导协商蒲纺改制事宜时。多年积累的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发生了震惊省内的“5.30”事件。职工自发组织起来,涌向龙泉宾馆,现场聚集5000多名职工,要求与省领导和蒲纺主要领导对话,表达他们的诉求。
看局势可能失控,赤壁市紧急从咸宁各县市抽调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来维持秩序,经过各级组织到现场耐心解释,蒲纺职工再一次表现出工人阶级的组织纪律性,没有京广铁路拦火车,也没有去堵塞京珠高速公路,只是怒火发在蒲纺现任主要领导身上。职工将被武警用盾牌保护的蒲纺领导围在中间,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路高呼着口号,步行十余里回到蒲纺,在蒲纺俱乐部与省政府领导展开对话。
      530事件震惊了省委和省政府,即刻由省国资委牵头,组成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省总工会、省纺行业办等十四个厅局的联合工作组进驻蒲纺,筹划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制定职工安置方案争取职工的谅解。到2003年底,经过多方努力下,蒲纺七个主要骨干生产企业陆续召开了职代会,平稳通过了职工的安置方案。2004年月2月经过省政府研究决定,蒲纺正式下放到赤壁市实行属地管理,同时委派赤壁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斌同志担任蒲纺总经理。赤壁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委办、市政府办、经贸局、法院、财政局、审计等十几个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全面启动蒲纺改革改制工作。
      当时,上完最后一班的职工关闭设备,然后将与她们日夜相伴的机台擦拭得一尘不染,车间的清洁卫生打扫完毕后相拥而泣。这是非常悲壮的一幕。改制过程中,张斌总经理与蒲纺原领导班子成员、各分厂中层干部、改制工作队员一起,面对着部分职工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上访,面对着下岗工人的困惑、责问、抱怨、牢骚甚至少数人的恶语相向,忍辱负重,不分日夜,耐心细致地搞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在政策的框架内尽可能使下岗职工多得到一些保障,基本实现了蒲纺的平稳顺利改制。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置换国企职工身份,员工实行买断工龄下岗待业;2、部分职工 “二缴一发”(缴社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发生活费),实行内部退养;3、学校、公安、广电、消防、供电等社会服务职能部门移交地方归口管理。
      在蒲纺人高度的政治觉悟基础上,在各级党组织细致耐心工作下,蒲纺改制顺利平稳实施。全面停产后,有近3000名下岗职工背上行囊,离开熟悉的企业,告别家人和孩子,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外出务工之路,为了国家的新的改革与腾飞之路,又一次承受了巨大的牺牲!
      五、凤凰涅槃,二次创业中重获新生(2006—至今)
      历史链接:

      (一)浴火重生。
      蒲纺的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的改革举措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07年,蒲纺被评为全省国企改革先进单位。2011年,获湖北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获“湖北省开发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园区妇联荣获“三八红旗”称号;2013年工会工作获全省职代会“先进单位”;2016年园区被赤壁市综合考评为“红旗单位”;计生协会荣获“全国先进单位”等称号。如今,蒲纺工业园区形成了无违法、无闹事、无上访、无安全事故的和谐局面。
      (二)建设新城。
      原蒲纺总厂有职工家属3万多人,随着主体企业的改制重组,职工身份的置换,必须按现代社会管理要求,组建新的管理机构,并承担职工由“企业人”转业“社会人”后的管理工作。2004年,经市政府同意,成立了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并设立了桃花坪、六米桥和桂花树三个社区。至2018年,3个社区都办有老年公寓,老年科普大学,老年文艺宣传队。组建社区14年来,3个社区共获得国家、省和咸宁市各种奖励40多项。
      (三)锐意崛起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蒲纺人脚踏实地,克难奋进,不断扩大改革成果。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2012年成功签约项目7个,引进资金6.02亿元,至2018年,每年引资6亿元左右。改制后闲置的厂房逐步被开发利用;二是努力扩大再就业。改制后的9年间,有6000多名职工在蒲纺重新就业,仅2013年就新增就业岗位620个;三是社区平台开展扶贫帮困,抓好维稳,为6456名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待遇;为859名“4050”(40岁、50岁)灵活就业人员申报社保补贴;配合民政部门核定低保户2899户5244人,发放低保金970万元,至2018年,对园区内困难职工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四是提速发展工业经济。园区内共兴办企业5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4.1亿元,完成税收1500万元,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9.7亿元。改革的成果,让员工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也增强了蒲纺人再次创业的自信心。(引自《咸宁市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
      谈到当时蒲纺工业园诞生的背景和起源时,时任原蒲纺工业园区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雷敬元回忆到:
      2006年开始,为了切实解决蒲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在张斌总经理和龚承志主任的带领下,蒲纺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发动下岗职工创办“草根经济”。2009年时,已经有50余家来自香港、台湾,沿海及武汉等地企业落户蒲纺,有3000余名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新建了桃花坪、六米桥和桂花树三个社区,成功实现由企业管理到社会管理的转型,在维护稳定,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个以纺织服装为主体相关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园初具雏形。2009年元月,时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带领省“四大家”领导来蒲纺慰问广大干部和职工,他听完张总关于蒲纺的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蒲纺近五年所作的工作和成绩,并对蒲纺的发展和未来提出了殷切希望,为了给蒲纺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提出可以把蒲纺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在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蒲纺在2009年5月被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同时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扶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蒲纺又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谈到蒲纺工业园对蒲纺职工的重要意义,原蒲纺改制下岗后又再上岗职工、印染助理工程师张利家回忆到:
      我是原蒲纺的技术员,毕业于武汉纺织的印染专业。2002年国企开始改制后下岗,下岗后在外(广东福建)奔波多年,一直在做印染这一行。
      刚下岗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是双职工(夫妻均为蒲纺职工),又都是独生子女。当时企业对我们工作生活是全包干的,什么都不用操心,吃喝住都是厂里的。后来夫妻都下岗,很失落很茫然,觉得生活无着落了,心里没底,只能外出务工。
      在外务工很辛苦,做了今天没明天,有时候背着行李到处转,不知道明天早上在哪里,感觉很不自在。几年后,听说蒲纺工业园重新办起印染厂,就回来了。去参加面试,正好需要我这样的人,就进厂子了。
      再就业后,过去的感觉又找到了,就是说在外漂的这种心又沉淀下来了,就稳定下来了。回到工业园区,就像回到家一样。重新上岗以后,人就开始充实了,有工作就有收入来源,就能养家糊口。
      说实话,企业改制以后下岗时,对企业是有些怨恨的。重新再上岗,自己还是被企业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自从回来以后,心就很踏实,尤其是住进新房(工业园组织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后,心情更是舒畅。
      作为一名曾经下岗,又再次上岗就业的工人,感觉到蒲纺没有忘记我们,回来有一种亲切感,一种回家的感觉,很感谢蒲纺工业园这个新的政策(招商引资助力二次就业),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工作,我会努力工作,为蒲纺工业园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谈到蒲纺工业园的诞生背景及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室,现任蒲纺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陈世新回忆到:
      我是2011年的5月份,从赤壁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调到蒲纺工业园区党工委担任书记的。对于蒲纺,过去是远距离的接触十里纺城的辉煌时期。
      2004年蒲纺由省政府下放到赤壁市,实行属地管理。2006年开始,为了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重新就业问题,蒲纺其实就已经开始招商引资,吸引外商来投资,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2009年,时任的省长李鸿忠同志到蒲纺看望慰问困难职工的时候,为了扩大蒲纺未来发展平台,就设立了蒲纺工业园区。
      蒲纺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新的管理体制,来领导一个特大的国有破产企业的各种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和民生管理的各项职能,应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面临着很多矛盾。
      蒲圻纺织总厂经历了辉煌,又经历了破产。大量下岗困难职工,还有很多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我们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点,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业园区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蒲纺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工业园区党委一班人追求的首要目标。
      我们从食、住、行、子女上学等每一件具体的问题入手。第一个是出行问题,比如说路的问题,刚来的时候,应该说十里纺城,道路非常狭窄,也没有路灯。在省委、咸宁市委、赤壁市委等各级领导的关怀下, 2011年开始了蒲纺的基础设施建设,蒲纺大道建设是其中一个民心工程,让蒲纺人走上宽敞明亮的道路,这就是我们蒲纺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二个是住的问题,蒲纺作为一个三线军工企业,职工住的都是筒子楼,住房的条件很差。我们启动了棚户区改造的项目,在六米桥集中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小区境,让574户的居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目前二期、三期项目也正在进行中,这是当前蒲纺人最关注的问题。第三是吃的问题。例如生活的用水。蒲纺的水管从69年建厂开始,已经有将近40多年的历史,由于管网老化,老百姓的水龙头里放出水都带有酱油颜色。这种二次污染的生活用水,直接影响蒲纺人的身体健康。2012年的时候,工业园花了3000多万在整个蒲纺区域启动供水管管网改造,让9000户蒲纺人都吃上了干净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第三个就是子女受教育问题。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是人民对发展的重要诉求。蒲纺工业园在赤壁市率先启动了我们所有学校的标准化的改造。在2013年,我们全面启动了教育工程的标准化改造,利用国家的资金对一中、一小、二小等学校,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教育系统做了一件大的工程,在整个赤壁市乃至咸宁市也是亮点工程。就是将蒲纺原来老的运动场建成了蒲纺的体育运动中心,铺设彩色塑胶跑道,还将对面的(天然水)游泳池进行了改造,通过这些工作让一代代蒲纺的学生有比较好的受教育和活动场所。这些年,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的改造,大概花了一个多亿。这些工作让蒲纺的人民感觉到移交到地方之后,各级党委政府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蒲纺人。通过民生工程,逐步温暖我们职工的心,让党心和民心更加贴近。
      第二个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济,毕竟经济的发展是带动蒲纺工业园发展的第一动力。蒲纺过去的辉煌,也是因为在纺织业鼎盛时期,我们有15000名职工,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活力。在新的时期,我们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的同时,也同步推动健康养生业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多产业发展。一来有效解决我们蒲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二来可以增强这个城市的活力。
      蒲纺工业园区的纺织产业,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支持产业。现在蒲纺工业园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5家,大小企业已经达到了50家,解决了近5000名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另外,蒲纺工业园对康养产业的探索也一直走在时代前列。2017年蒲纺工业园区被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全国首批智慧居家养老示范基地。我们国家进入了老龄化,而蒲纺工业园由于历史原因,老龄化高于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居家养老智慧平台,一方面为我们蒲纺的老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全国其他城市养老智慧平台的发展提供探索和经验。我们的老年公寓也被省里评为四星级。工业园所属三个社区都设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供老年人,看书、下棋、聊天、书法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今年规划宿舍区建立一个老年食堂。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工业园区这些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在社区治理方面也一直走在本市的前列。工业园设了三个社区,下辖27000名蒲纺居民的家,园区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党组织体制,把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到网格楼栋。另外还组织了38支共1500人的志愿服务队,对口帮助困难群众、老年人、失足人员等,为她们提供各种个性化的精准志愿服务。这么多年来,在任何时候,哪怕改制下岗最困难的时期,党的核心战斗保垒的作用,一时一刻都没有丧失,2348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工业园成立到现在,取得这些成绩和各级党委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省委书记蒋超良同志专门到蒲纺来看望我们,同我们的老党员,共同庆祝党的生日。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连续九年来到蒲纺。大家都说小强书记把蒲纺人民当亲人,蒲纺人民把他当做家人。赤壁市委书记盛文军,每个月都要到蒲纺来现场办公,帮助蒲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提到对蒲纺工业园未来发展的预期和规划,现任蒲纺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陈世新谈到:
      我们蒲纺人对工业园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蒲纺未来的发展,从大的定位来讲,我们蒲纺工业园区作为未来持续发展的六驱动。我们是六驱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以高质量发展,当时作为备战的三线军工企业,蒲纺的选址就是依山傍水扎大营,形成了先天就有着丰富青山绿水自然资源。要重塑当年十里纺城的辉煌,结合自身优势,我们主要定位重点发展三大产业:
      一是绿色纺织。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的时候提出,如何推动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的绿色纺织就是做强做大纺织产业集聚,实现我们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未来的五年,工业园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要做到一百个亿,规模以上的企业要达到50家,真正让纺织业成为赤壁市的支柱产业。
      二是金色康养。结合历史特殊原因造成蒲纺自身特点(老龄化远快于高于全国水平)。从如何构建新时代社区的养老模式出发,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探索经验,在全国进入老龄化后可以将成熟的经验和服务复制到各地,实现养老产业和服务走出去。目前,工业园申报了新型居家养老的特色小镇,计划通过居家养老的智慧平台,将居家养老的床位增加到5000张。按中、高、低不同层次的养老的需求,提供不同价位的养老服务。将金色养老产业,既作为提升蒲纺人幸福指数的服务,也作为未来转型发展重要支柱产业。
      三是红色文化旅游。蒲纺是69年建立的三线军工企业,正在申报企业文化遗产。通过进一步挖掘2348三线军工文化历史,我们建立了2348历史展览馆,开发了多处企业文化遗址,打造暨红色教育和旅游相结合,与赤壁市一湖两山景观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也是工业园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编撰人:朱鹏飞 王宪章  

赤壁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赤壁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赤壁网      鄂ICP备13000483号-1

单位地址:赤壁市赤马港砂子岭路东侧      电话:0715-5352097

电子信箱:cbsizhi@yahoo.com.cn      邮编:437300